遊程規劃
主題介紹 —
若以區域來看臺灣的客庄分佈,大致上可分成北客家跟南客家兩大類,北客家泛指生活於桃、竹、苗一帶丘陵地的客家人,而南客家則以美濃、內埔、麟洛、萬巒等區域所組成的六堆客家聚落為主。
六堆客家聚落的發展主要來自下淡水溪(高屏溪)流域以東的大小客庄,發展歷程與清代朱一貴起義反清的事件息息相關。當時以閩南勢力為主的朱一貴部隊嚴重威脅到六堆地區的客庄居民,於是便聯合組成自衛組織,形成了六大民間營隊。協助官府打擊叛亂,最終獲得清朝皇帝的褒獎。
隨著時代演進,六堆過往武裝抗敵的色彩已不復存在,但客庄獨特的文化樣貌在這裡得到許多的保存,例如菸樓、敬字亭、客家夥房等。風土環境在政策鼓勵及經濟價值轉型的情況下,本來漫山種植的檳榔園慢慢轉變成了可可園,發展出屬於六堆的獨特產業。
對於客家人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耕作就是讀書。早期凡家族有讀書識字者,通常留有家訓,除提醒莫忘家系的根源之外,也勉勵後代子孫愛國、孝悌等忠孝勤勉之事。
六堆的客庄文化是生活的點滴日積月累而形成的,這趟旅程不只重新詮釋客庄的生活智慧,也能深入了解客庄生活之歷史脈絡。

因為六堆區域分佈不同鄉鎮,來到這裡先從六堆文化園區作為起點,從展覽以及展品認識六堆以及客家文化,現代化的建築園區,隱藏著許多客家元素的巧思,感受六堆客家與自然共存的開墾精神。

客庄的生活與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性,從自然與農業的角度是了解客庄發展的捷徑。來到佔地約2公頃的「柚園生態農場」,是主人吳宗憲回鄉利用家族土地所打造的環境教育場域,以農村生活體驗、有機栽培與生態復育為主要的理念。而農場園區內許多的原生植物皆是客家習俗中常使用的食材與植物。

客家人的一大特質是適地適性的能力,依循氣候及風土的條件,耕作並安居於此。而屏東的熱帶氣候適合檳榔生長,早期許多客家人以種植檳榔維生,但近年因為政策轉型及經濟價值低落的情況下,許多檳榔園轉型為可可園區。在成熟的加工技術加持下,臺灣的可可製品在許多的國際評鑑比賽中屢獲佳績,屏東也成為臺灣可可產業最重要的根據地。

第二天帶大家走進客庄聚落,位於萬巒的五溝水社區內,保留著數間百年的客家民宅,其中以劉氏宗祠最具代表,是目前仍保存完善頗具特色的客家聚落村莊,也是全國第一個通過聚落登錄的案例,傳統客庄裡的元素都能在這裡看見,如夥房、半月池、水圳、伯公廟等,每年元宵節的殲炮城是客庄的活動盛事。

在六堆另一個能夠感受到濃濃客家氣味的聚落,是位於高雄的美濃,因三面環山,時有山嵐雲霧飄過,如仙境一般,故舊稱「瀰濃」。有別於五溝水密集的客家建築群,美濃的夥房則是散落在田園之間,午後騎著單車穿梭田間十分舒適享受。

吸收了前兩天的客家文化與景色之後,最後一日用芬多精與文學來陶養身心。
晨間來到雙溪樹木園步道漫步,園區原為日本人生產鐵道枕木之經濟林區,後來逐漸發展成熱帶林木培育的自然公園,有豐富的熱帶植物種類,林道樹木蓊鬱,搭配沿途蟲鳴鳥叫聲,每年端午前後成千上萬黃蝶在林間飛舞,彷彿置身奇幻場景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午後,來到臺灣文學作家鍾理和紀念館,鍾理和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在最艱困的時刻仍然堅持寫作,其作品也深深影響了許多臺灣本土作家。行程最後,有了自然與文學的滋養後,用代表客家吉祥意象的有子傘(油紙傘),讓大家發揮靈感及創意,將這幾天的故事收進紙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