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裡的立體生活2022 文化帶路 • 文化觀光推薦遊程 徵集活動
Loading...

金門創生之旅

聚落裡的立體生活

遊程規劃

主題介紹 —

金門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便有漢人至此定居的紀錄,這些移民大都是由中原渡江南下福建,再由福建輾轉來到金門。西元14世紀末,明朝為抵禦倭寇的侵擾,於此地築城設寨,命名為「金門城」,後稱「金門」。

在解除軍事管制後,金門開始邁入發展觀光產業的新時代,也進而成為兩岸互動的關鍵角色。

過去,人們認識的金門,是戰地、是閩南聚落、是下南洋文化;然而,金門在當代發展中,已逐漸發展出新興的樣貌。

旅客透過在地青年的領路,走進巷弄裡的老店家,感受長達四十多年的軍管時代中,進駐此地的軍人如何影響百姓的生意興衰;從聚落中,看年輕建築師如何將傳統建築元素融合現代生活需求,在老洋樓的空間中,看空間如何再造,成為茶飲店和社區產業的展示所在。

這是一條穿越金門傳統到現在的旅程,由金門社區產業、返鄉青年、專業工作者帶你進出聚落、潮間帶與老街,探看這個充滿故事與獨特歷史的地方,讓你認識更立體的金門。

DAY 1
翟山坑道

你認識金門嗎?你對於金門的想像,是戰地、閩南聚落,還是僑鄉洋樓?這趟旅程從你所熟悉的金門開始,逐步顛覆你對於金門的想像。

抵達金門後,首先參觀著名的翟山坑道,民國50年因應戰爭需求而開挖的水路戰備道,完全由人工開鑿,歷時五年才完成,全長101公尺。坑道內工程雄偉,坑道外浪潮聲澎湃,是造訪金門不可錯過的景點。

水頭聚落

俗稱「番仔樓」的西式洋樓,係由清末民初出外經商的僑民所引進的西式建築形式,與本地建築文化相容,形成更多樣性的民居風格。在水頭聚落裡,保存了金門最完整的閩式建築與洋樓,包含像是得月樓、金水國小、僑鄉文化展示館等建築,都別具特色。金門甚至有句俗諺「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意思是即使能像水頭村人一樣富裕,但要擁有像水頭村那樣華麗的房舍卻不容易,代表著金門人賦予水頭聚落建築的讚譽。


DAY 2
瓊林聚落風獅爺

瓊林位於金門本島的中心,右側是制高點的太武山,又緊鄰海岸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共軍亦數次計劃於此登陸。於古寧頭及八二三兩大戰役後,瓊林啟動了全民皆兵的民防自衛隊。全長1355公尺的「瓊林戰鬥坑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民防坑道,遍佈於瓊林村底下。透過坑道、民防館,看軍管時代下金門的生活。

里院私宅

轉換一下心情,接著來到珠山聚落,在錯落的閩式建築群中,有一棟曾入圍臺灣新銳建築獎及獲得老屋欣力典範賞的建築——「里院」。移居金門的建築師陳書毅,大學時因為參與了幾項金門傳統建築的調查,而後又因工作機會而選擇移居金門。里院代表的是現代設計與文資保存的平衡,為傳統保存開啟新的格局。


DAY 3
後浦老街

1949年兩岸分治,金門成為戰地最前線,卻意外形塑出龐大的內需市場、締造金門商業的輝煌時期。幾經時代更迭的政經中心——「後浦」,是一條歷史深遠的老街,也是金門多面向歷史的見證,至今仍是金門島上最熱絡的街道之一。

古岡學校

這條蜿蜒熱鬧的老街於明清時期依著廟宇、集市的發展逐漸成型。隨著時代流轉,來到軍管時期,大量因應軍人需求而生的店家不斷開張林立,老街多了一層樣貌。在這裡,我們跳脫戰史與教科書的框架,透過後浦店家的老頭家們,講述往昔的生意榮景,打開在地居民封存的往事回憶,帶你認識更立體生動的金門。

陳景蘭洋樓

最後,我們以金門第一洋樓之稱的陳景蘭洋樓,作為行程的終點。興建於1921年的陳景蘭洋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一棟洋樓建築。現在成為遊客來到金門必訪的景點,在金門華僑史與洋樓建築中具有其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