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程規劃
主題介紹 —
臺灣最早的泉州移民可追溯至明朝隨鄭芝龍來臺的墾民,而後,部分泉州人跨海加入鄭成功於南臺灣建立的政權。第三波移民潮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泉州與彰化鹿港的往來對渡,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再開放與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對渡,也是人數最多的一波移民潮。
鹿港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式與泉州蚶江對渡後,便逐漸成為臺灣中部登陸發展的據點。定居鹿港從事貿易的移民逐漸增加,繁榮的貿易帶動鹿港寺廟文化的發展,來臺的移民把家鄉神祇信仰一併帶到了臺灣,仕紳商賈們為表示其對信仰的重視,紛紛聘請泉州匠師來臺建廟,自此帶動了臺灣雕刻與彩繪等工藝的發展。清道光年間,鹿港龍山寺重修,木藝大師李克鳩應邀自福建永春來臺參與修建,完成後遂定居鹿港。爾後越來越多的「唐山司阜」來到鹿港開業授徒,木作、木雕、剪黏、粧佛等成為新興的技藝與行業,「鹿港司阜」的技術也因此聲名遠播。
傳統建築的迷人之處在於細節的變化,造型雖不如現代建築的多變,但建材講究、裝飾風格多變,各項技藝的精雕細琢可謂工藝藝術的極致展現。

鹿港,這個全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彰化小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鹿港天后宮,前身為鹿港天妃廟,是鹿港地區的信仰中心。而鹿港龍山寺則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龍山寺,與天后宮同為國定古蹟。

由於鹿港於乾隆年間對渡泉州府的蚶江港,是臺灣對唐山經商最大港口,大量泉州仕紳家族來此通商定居,漢學文風鼎盛冠於全台,是少數保留完整漢族習俗、文化、文物、古蹟的臺灣古鎮。在地鹿港人更是深深以此為榮,努力保存各項文物、古蹟以及傳統習俗,也因此廟會活動頻率與規模為臺灣之最。

地方特產方面,則以蝦猴、地方傳統小食、漢餅糕點、傳統工藝最為人所知。許多工藝的傳承可追溯至清治時期之泉州匠師,超過百年歷史記憶的傳承,是鹿港最可貴的文化資源。其中有間創立於1940年的燈籠舖——「吳敦厚燈舖」,是鹿港重要的彩繪工藝代表。被譽為國寶的吳敦厚老先生是薪傳獎得主,其燈舖也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認證的「工藝之家」。在吳敦厚老先生仙逝後,其么兒吳怡德先生繼承衣缽,堅持手工製作燈籠,發揚工藝之家的精神。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民國43年,前身為「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在經過70多年的發展及改組後,成了現在隸屬於文化部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而工藝中心所轄的「臺灣工藝文化園區」面積約6公頃。主要建築物有七棟,分別是行政中心、工藝設計館、生活工藝館、工藝文化館、工藝資訊館、地方工藝館、知達工藝會館(旅館)。
為延續傳統工藝的發展,培養後繼工藝人才,工藝中心也不定期開設石藝、木藝、竹藝、染布、漆藝、金工、玻璃、陶藝等工藝研習課程供進修研習。並以推動臺灣工藝之「傳承、生活、創新」為核心價值,建制工藝展示、蒐藏、研究、推廣、教育、溝通、娛樂等功能為宗旨。

最後來到位於臺中市霧峰區的林家宮保第園區,這個與鹿港龍山寺同具代表性的臺灣清代建築,可說是全臺最完整的清代宅邸,包含頂厝、下厝、與萊園三大部分;臺灣傳統建築研究權威李乾朗老師曾讚道:「霧峰林宅就像臺灣傳統建築的百科全書」。可想見其宅第規模及建築特性,堪稱全臺第一官宅。
霧峰林家是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發跡於臺中霧峰。因參與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得清廷賞賜樟腦的專賣權,加上掌握中部大量田地,自此蛻變為中部第一大家族。而後又協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國及參與清法戰爭,是清治時期臺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