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程規劃
主題介紹 —
1987年臺金公司宣告歇業,臺灣的百年採礦歲月也正式落幕,多少人曾經懷著發財的夢一夕致富,又有多少人為了生活與家庭獻出了生命,「入坑死一人,毋入死全家」是當時礦工間流傳的一句話,也可以看出那個時代,不顧一切奮力一搏的生活心境,這些過往的深刻歷史,成為這裡無法取代的故事。
在臺灣東北部的九份、金瓜石、基隆,因為自然的地理環境與條件,有了金銅礦脈、天然的港灣地勢,不論是在礦產資源或是港口國際貿易,吸引島外及島內的各地居民紛紛移入開墾,也帶入了原鄉的生活樣貌,如建築、飲食風味、信仰等等,也因為不同的族群層層疊疊的融合交流,多元文化樣貌反而成為了這裡的地方風格。
當原先的產業沒落,所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族群痕跡反而成為現代人嚮往的文化內容,更逐漸轉化成觀光旅遊的重要資產。獨特的景觀及文化內涵使得國內外旅客趨之若鶩。這次,就讓我們跟著在地達人的步伐,探索以往的繁華舊夢,重新連結與這裡的羈絆。

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採金礦,直接聯想就是九份,但鄰近的金瓜石蘊藏的金礦量與開採規模更具代表性,也因為金瓜石一帶的礦區是由日本人所主導規劃,引進了許多先進的採礦技術及系統性的公共建設,而這些昔日礦業發展所遺留下的舊建物,經過重新整理後,成為了「黃金博物館」,以黃金博物館為圓心,周邊連結到的信仰中心勸濟堂、祈堂老街,都值得細細品味,也能感受到與九份完全不同的寧靜氛圍。

跨越過基隆山的界線,西側就來到了九份,九份因為礦脈分佈零散不利於金瓜石的大型開採方式,就交由臺灣人自行管理開採,方式像是狐狸鑽洞般,四處亂竄開採,老一輩的人說,來九份挖黃金就像買樂透或刮刮樂,有人一夕致富有人則頻頻槓龜;賺飽荷包的人,走進燈紅酒綠的酒家,極盡的享樂消費,一句俗諺「上品送九份,下品運台北」便可以看出當時九份的繁華與熱鬧。


今日把自己想成是挖掘故事的礦工,從金瓜石的寧靜一路採集到九份的喧鬧,將這個金礦好好的保存在自己的經驗與腦袋中。



告別礦山,搭乘深澳到八斗子的鐵道自行車,體驗早期五分車運送鹽、糖及煤礦的路線,沿途一邊吹著徐徐微風一邊欣賞海邊景色,中午則在八斗子漁港享用最新鮮的海產料理,祭完五臟廟後,最適合休閒漫步,來到一旁的潮境公園,是近年來基隆看海及浮潛的最佳地點,藝術裝置散落點綴的文藝氛圍,很難想像在十多年前這裡曾經是垃圾集中場,經由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規劃後,才有了現在的樣貌,也是人類跟自然共存的最佳示範。

過去許多人只知道1624年荷蘭人從臺南登陸,卻很少人知道400年前,西班牙人也來到基隆社寮島——就是現在的和平島,這幾年透過基隆市政府與文化部的合作下,展開聖薩爾瓦多城及修道院遺址的考古作業,也積極推動大歷史場景計畫,讓民眾知道臺灣在當時大航海時代扮演的重要角色。


經過白天的運動以及考古工作後,晚上當然不能錯過小吃雲集的基隆廟口夜市,好好犒賞自己一番。

第三日來到基隆新成立的「沙灣園區」,法國公墓、要塞司令官邸等重要文化資產皆匡列於園區內。因基隆豐富的煤礦資源,吸引英、美、法等國的注意,法國甚至藉戰爭之故,企圖搶佔;這個影響臺灣近代發展關鍵的一役——中法戰爭一戰,促成了臺灣建省,奠定臺灣往後重要戰略的價值。另外為人熟知的是劉銘傳擔任巡撫期間,推動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如鐵道、電報、郵務等,都能在今日走訪的景點中實地感受。

基隆東岸地區因為交通便利以及市區觀光的帶動,早期港口居民的生活已逐漸淹沒在市政的開發之中。基隆港在日治時期迎來了最大規模的開發,奠定了現今基隆港的規模,近五十年的築港發展歷程中,多數的築港及碼頭工人皆居住於西岸,而西岸至今仍是港區作業的重點行政區域,建設發展不如東岸,也使得西岸保留了許多早期的原始樣貌。人去樓空的港區宿舍、殘舊的官邸,都讓西岸的時光彷彿遺落在時代的變遷裡。
最後越過蜿蜒小徑登上球子山燈塔,眼前,是將臺灣推向世界的基隆港,而後方環抱的,便是這片土地所孕育的金脈資產,這一切繁華舊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