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鎏金,台灣雙金礦業奇蹟 - 創新文化騎讀之旅2日2022 文化帶路 • 文化觀光推薦遊程 徵集活動
Loading...

文化觀光精選遊程

緩慢鎏金,台灣雙金礦業奇蹟 - 創新文化騎讀之旅2日

遊程規劃

主題介紹 —

翻轉台灣的礦業奇蹟 X 文化騎讀體驗 X 消失的職人記憶

什麼樣的地方,會讓你留下印象,是一場難忘的表演、一段充滿啟發的故事,還是讓身心靈都滿足的美食饗宴。完整2天體驗,以台灣本土礦業為主題式故事,串連起跨域的文化資產,並透過「黑金礦石酥DIY」、「山城版畫藝術家」、「海女職人體驗」3種以人文與土地的相互創作與交融,達到多元交流與記憶傳承之意義。
深入在地,探訪台灣『礦業發展』的文化路徑,並透過創新「文化騎讀」及多元「沈浸式體驗」形式,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轉換,從遊覽車到單車、單車到步行,調整思緒與感受。再以五感不同身體部位的感觸,導覽、手作記憶、風土餐桌、由心出發的版畫創作,達到更深層次的記憶堆疊與深入感受。

1條經典文化路徑、3種隱藏版職人體驗、9個文化資產保存點

經典台灣文化路徑:水金九山海路徑。
世界遺產產業潛力點:水金九礦業遺址。
文化資產:舊宜蘭縣猴硐隧道群(歷史建築)、猴硐介壽橋紀念碑(碑碣)、瑞芳瑞三礦業(歷史建築)、瑞芳翁山英故居(歷史建築)、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直轄市定古蹟)、水湳洞選煉廠(歷史建築)、瑞芳區臺金濂洞煉銅廠煙道(文化景觀)、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歷史建築)、馬崗街11、12號民宅(歷史建築)。
隱藏職人體驗:黑金礦石酥DIY、山城版畫藝術創作、海女職人體驗。
飲食文化:礦工美食、山城美食、文化藝術料理。
博物館/地方文史館:礦工文史館、黃金博物館。

DAY 1

文化騎讀:瑞猴的世代綿延|文化騎讀體驗 (1.5小時)

什麼是文化騎讀

「走路太慢,30公里騎讀城市剛好。」自行車騎讀,結合了兩個時下最夯的活動-「自行車旅遊」及「文化走讀」。我們提取了自行車的優勢速度以及文化走讀的優勢深度導覽,進而形成了這個創新的玩法。透過自行車,我們可以拜訪的點更多了,可以聽的故事也更多了。

瑞猴的記憶拼圖

瑞芳、猴硐及九份,都是一個因為礦業而興盛的小鎮,如今也已經隨著礦業的沒落,不再像以往如此繁華。

自行車專業帶領團隊

配合領騎與安全維護團隊:旅程配合『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專業自行車團隊,提供路線安全確認、領騎、安全維護及自行車運送合作,協會是由一群熱愛單車的騎士們於民國 101 年創立, 以推廣慢騎樂活自行車騎乘為主的協會。以「樂活」的生活態度,來帶動快樂騎車風氣,並提升改善騎乘自行車的環境品質。(合作配合: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領騎團隊)


瑞芳車站:黑金鐵道前哨戰,前後站的盛與興 (10分鐘)

瑞芳車站 by.維基百科
瑞芳車站 by.維基百科

過去,由於清朝時代陸上交通不便,往來交通、運送貨物全靠基隆河河運運送。瑞芳火車站位於今日瑞芳地區基隆河畔,便逐漸成為台北往返宜蘭間的重要交通樞紐,更為為平溪線、深澳線的重要轉站之一。


新柑橋、瑞芳渡船頭、瑞芳柑仔店:尋找柑仔瀨庄|探索瑞芳的起源地 (10分鐘)

瑞芳起源
瑞芳起源

百年過去,昔日可通行航運的基隆河,透過百年前的版畫遇見當時可行舟的基隆河,那年小木船可直駛至柑仔瀨來。


舊宜蘭猴硐隧道群:三也磅空|舊鐵路的歲月故事 (20分鐘)

猴硐隧道群 by.愛玩
猴硐隧道群 by.愛玩

「猴硐舊隧道群」在當地叫做「三也磅空」,意思是「三座山洞」的臺灣台語發音,因3個鐵道隧道(員山第一、二、三號隧道)連接在一起而得此名。看著隧道口那樸實卻不失華麗的石砌拱圈,一旁雜亂無章的蔓生雜草,古意悠然。前兩座隧道短而明亮,可以漫步徜徉其間,欣賞隧道內的舊磚砌石。第三座隧道較長且有弧度,整段路程可享受涼風騎自行車的好地方。

猴硐隧道群 by.愛玩
猴硐隧道群 by.愛玩

白蘭氏紀念碑:你不可不知的淡蘭古道開闢者 (5分鐘)

姚瑩所寫的《臺北道里記》,是關於淡蘭古道路線的最早文獻。其中姚瑩所記載的淡蘭古道,從台北艋舺至宜蘭五圍,約兩百里,姚瑩在文中提到了兩位開闢淡蘭道路的人物。一是白蘭氏, 一是楊廷理。
白蘭氏,被視為是淡蘭古道的開闢者。從現在瑞芳的「鯽魚坑」過渡之後,來到「伽石」,這段道路狹窄危險,卻是由一位平埔族人白蘭氏所開闢的,因為開闢不易,令大眾感到驚奇,以為有神明幫助。
今日瑞芳豎石的瑞八公路旁,有一間「安德宮」土地公廟,廟內就供奉了一塊「白蘭公紀念碑」。淡蘭古道所經各地都沒有任何白蘭氏相關的遺跡,僅在瑞芳舊名「伽石」的這個地方,出現了白蘭氏的紀念碑, 間接證明了白蘭氏與伽石具有特殊的關係。


員山子分洪道:拯救基隆河水患的大功臣 (10分鐘)

員山子分洪道
員山子分洪道

不讓居民淹水的分洪工程!曾經為了解決大台北水患,政府決定採用基隆河「截彎取直」方法,且在兩旁加蓋提防,完工後,台北不淹水,卻淹在汐止。員山子分洪道以隧道方式銜接「基隆河瑞芳河段」與「東海」。其主要功能是為了避免基隆河上游在降雨量過大時造成下游地區淹水,而將基隆河部分河水以自然溢流分洪攔河堰方式導引洪水,降低基隆河水位,而洪水則透過分洪隧道經基隆山西麓於東北角的台2線76公里處排入海中。
歷史意義:開鑿2.5公里排洪隧道,3年完工,若以公共工程規模而論,僅是小型工程而已,但它所達成的效益,卻無以倫比。

員山子分洪道 by.愛玩
員山子分洪道 by.愛玩

猴硐介壽橋紀念碑(碑碣):猴硐與煤的紀念 (10分鐘)

位在侯硐路旁的介壽橋紀念碑,歷經三次的風貌轉變,從鋼索大橋、鋼筋水泥橋到新建另一座鋼管椼架拱橋在舊橋旁邊,介壽橋一直是侯硐地區重要交通要道,從瑞三?業公司的紀錄中,可以看見對於介壽橋第二次修建,讓卡車可以進出抵達瑞三整煤場載運煤礦,除了增加公司煤礦的銷售外,也讓侯硐地區的對外交通開始更加便利,如今舊介壽橋橋體早已拆除,只剩路邊的介壽橋紀念碑,訴說著過去介壽橋與侯硐煤礦產業間緊密的關係和歷史。


礦工漫遊:猴硐不只是貓|有熱度的礦工記憶漫遊 (2小時)

猴硐現在是大家熟悉的貓村,然而在過去曾是創造經濟奇蹟的煤鄉,早年當地一處山洞有猿猴聚居,因此被稱為「猴洞」。然而當時當地居民多以採礦維生,在洞裡挖礦,最怕的就是水,引此將「猴洞」改為「猴硐」。
瑞芳的猴硐曾是全台產量最大的煤礦產地,從日本大正時期開始到1990年收坑歷經半個多世紀,這裡承載了許許多多的家庭與生命故事。跟著老礦工走進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說「黑炭沾身,是礦工們用生命換來的黑金榮耀」!(文史工作團隊:礦工文史館)


猴硐車站:前進小鎮的起點、宜蘭線三等火車站 (5分鐘)

猴硐車站
猴硐車站

因猴硐及小粗坑等地煤礦及金礦之開採,在民國9年設立猴硐火車站,為車站旁瑞三礦業最大的依附貨運站,當時擁有重要之地位。鐵路電氣化後,猴硐車站仍然保存鄉土風味小鎮。

猴硐車站
猴硐車站

瑞芳瑞三礦業:全台最大煤礦、「產煤裕國」再造猴硐礦業風華 (40分鐘)

瑞芳瑞三礦業
瑞芳瑞三礦業

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在猴硐火車站東向靠基隆河邊興建完成選炭機廠房(整煤廠)及運煤橋,設置在建築物東向的「台灣第一部貨用昇降梯」也同時完成,是台灣第一部電貨梯。以前用檜木搭建而成,沒有電鈴的早期是用敲鐘的方式來指引方向-向上或向下,當然有時候也會敲到傻傻分不清楚。
瑞三?業公司由?業鉅子李建興於昭和九年,為當時臺灣煤礦產業的重要據點,是猴硐聚落發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在1990年,隨著石油取代燃煤,鐵路電氣化,使的煤的需求量銳減,不得已宣布全面停產。瑞三猴硐車站旁之瑞三?業公司選煤場之廠房、機具、運煤車鐵軌、廢水處理池等等設施大體仍存,與瑞三運煤橋配合保存,則可為臺灣煤礦業發展史留下重要見證。


復興坑吊橋遺址:猴硐瑞三本?坑口前鋼索吊橋|孩童們的兒時記趣 (5分鐘)

猴硐瑞三本?坑口前鋼索吊橋
猴硐瑞三本?坑口前鋼索吊橋

吊橋採用基隆河河床上的大石頭來當其中一個橋墩,這樣的建設,成為當地的特殊景緻。鋼索吊橋橫跨基隆河,橋面鋪設木板,吊橋東岸左邊往猴硐坑右往復興坑。
這座吊橋在一開始是重要的運煤道路,即便後期沒有運煤車的通行,也是在地居民重要的生活場域。因為吊橋搖晃,孩子們喜愛在橋上搖晃試膽,大人們則是在此散步看河景,美麗的河川風光,在當時也吸引了許多鄉土連續劇取景。然而吊橋因為多年未檢修,導致鋼索斷裂廢除,最後只剩大石頭在河床上了。縱然如此,當地居民對於這條鋼索吊橋的情感連結是很深的。

猴硐瑞三本?坑口前鋼索吊橋 by.新北典藏學
猴硐瑞三本?坑口前鋼索吊橋 by.新北典藏學

猴硐礦工文史館(瑞三煤礦本礦坑):瑞三煤礦|黑炭沾身,抹不掉的礦工獨家記憶 (30分鐘)

礦工文史館
礦工文史館

礦工文史館,用老照片、與親身故事帶你遙想當年。「自己的故事自己做、老礦工自力打造文史館」。這裡的導覽人員,每位都是老礦工,有的資歷長達三十年。除了男生入坑當礦工,還可以遇見幾位女礦工。他們的大把青春都在礦坑度過,為了保存礦工的文化與歷史,在沒有外界金援的情況下,靠著眾人的老人年金,合力在瑞三本?坑口旁建造了猴硐礦工文史館。
百年前的侯硐曾為台灣非常重要的煤礦產區,如今行走在侯硐,只留下許多與煤礦有關的建築、設施散佈在侯硐各角落,隨著時間的流逝,產煤業的沒落,我們似乎已經淡忘了侯硐過去的繁華。
取而代之是名為貓村的名號,才讓侯硐再次被我們看到與發現。此次的散步路線,我們特別安排了退休的老礦工,跟著他們的記憶一起回溯侯硐的歷史記憶,透由故事的分享讓我們深度體驗到不一樣的台灣。


礦工餐:瑞三福利餐廳|傳承50年的好味道,採煤時期的礦工餐廳 (40分鐘)

礦工們的一日三餐除了帶著家人的愛心便當入坑,出坑後飽餐一頓的地方,就會選擇「瑞三福利餐廳」。瑞三福利餐廳為瑞三?業公司過去為增加員工福利所設置的員工餐廳,過去提供公司內礦工、員工聚會和招待貴賓吃飯的場所。內部裝潢承襲瑞三礦業古早風情,仍可以看見許多懷念的古董,有歷史的瓷器、廚具、陳年老酒以及柑媽店式的菸牌酒牌商標廣告。老闆做的海鮮便宜又好吃,龍蝦、螃蟹、蟹肉獅子頭、佛跳牆,而其中唯一非海鮮類的「芝麻雞」,更是招牌必點。


山城漫遊:九份鎏金時尚|跟著在地人散步趣 (1小時)

重要世界遺產遺產潛力點:水金九礦業遺址,水金九(相似讀音「美很久」)這三個字串起了新北市瑞芳區三個美麗的小城鎮「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水金九就像是臺灣礦業的縮影般,充滿了歷史與人文風情;因採金而繁榮,也因採礦方式的不同,呈現不同的面貌;純樸可愛的水湳洞、高貴幽靜的金瓜石、礦工夜夜笙歌的九份,即使在金礦停採後,亦呈現不同風貌,吸引人們探訪、逐夢。


昇平戲院:話說昇平的老聲影 (10分鐘)

昇平戲院 by.新北觀旅網
昇平戲院 by.新北觀旅網

九份早期的戲台位於現今基山街,當時稱做「基山茶園」,是一個中小型的木造內台戲院,占地不大,僅有三四百個座位。
1931年,因九份地區原有位於基山街的木造戲台不堪使用,而由礦山場長翁山英等商人集資,以「昇平劇場公司」名義向臺北州知事提出「劇場建設許可願」。1932年正式開業後,成為水金九地區最受歡迎之娛樂場所。然而時過境遷,當時的熱鬧已不在。昇平戲院經過戰爭的顛沛流離、時代的壞損、補修,見證的物是人非,見證著人來人往,九份發生的今與息。

昇平戲院緩慢,是一種生活態度。隱身在金瓜石山麓的緩慢金瓜石民宿,背後的經營團隊其實大有來頭的薰衣草集團。全館共有11間房,且窗外的景色宜人,也會依照季節變換。特有的選房儀式,讓每位入住的旅人,留下了難忘的回憶。緩慢民宿的英文名稱為Adagio,意指音樂的「慢板」,希望旅人一踏入緩慢民宿,便將生活節奏與態度轉為輕柔綿長,開始細細咀嚼這塊土地提供的醇厚養分。期許在日新月異的現代,人們慢下腳步,看見生活中真正美麗的風景,以及人生真正重要的價值。

DAY 2

本山五坑(現今黃金博物館):舊金礦遺址,戴上安全帽鑽入昔日採金坑道 (30分鐘)

黃金博物館 by.新北觀旅網
黃金博物館 by.新北觀旅網

五坑是現今本山九座礦坑中保存最完整的坑道,昔日採金用的壓風機、礦車頭、盥洗間、運礦索道等依舊被保存下來,見證金瓜石礦業百年的歷史。
本山五坑的內部,由相思木製成的「牛條仔」鞏固的坑壁結構,迴響著的水流聲,可以明顯感受到礦坑的潮濕。在坑道裡,每段路拜訪者都可以在角落瞥見礦工不同階段的工作,包括「架牛條」、「鑽鑿」、「爆破」、「運礦」等動作在坑裡無聲地進行著,一步步往坑裡更深處走去。
百年來的採金史跡遍佈整個金瓜石聚落及周圍礦區,留下許多採金時期的舊建物、坑道、採礦器具,見證了二十世紀前半葉東亞礦業的經濟活動與歷史;而國民政府時期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文物,則記錄了二戰後金礦開採的點點滴滴。

黃金博物館 by.新北觀旅網
黃金博物館 by.新北觀旅網

祈堂老街:昔日礦業聚落,依山而建的金瓜石銀座 (30分鐘)

祈堂老街 by.新北觀旅網
祈堂老街 by.新北觀旅網

黃金博物館上方的祈堂老街,順著山勢建成的聚落,是早期礦工生活的商業買賣中心,日治時期為台灣人向日本礦業承租土地而興建的聚落,因屬於金瓜石銅山里地區,又有人稱做「金瓜石銀座」、「金瓜石老街」。
目前還有一些居民居住於此,同樣是山中之城但這裡與九份老街相比沒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因此保有著山中小城原來的面貌。街上獨特的日式建築,穿梭山城小徑,感受山城懷舊風情。目前在街道兩旁仍可見零星開業的店家,雜貨舖、老屋咖啡廳等待大家來訪。


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昔日礦業遺跡,記憶裡的輸送命脈 (30分鐘)

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
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

六坑斜坡索道及無極索道曾經沉寂二十幾年,幾乎淪沒於荒煙蔓草中。在民國101年金瓜石一群老礦工不忍見這條索道就此消失,於是帶著鐮刀及工具,除草整修,終於使索道重見天日。老礦工們的努力終於獲得政府文化部門的重視,而新北市政府將「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登錄為歷史建築。索道的上方入口位於勸濟堂上方的停車場旁,由此直下斜坡至本山六坑,為六坑斜坡索道。


十三層遺址:舊金礦遺址,秘密的18層選煉礦重地 (15分鐘)

十三層遺址又稱作水湳洞選煉廠,興建於1933年,是日治時期選礦、提煉貴金屬十分重要的設施。台灣光復後,由台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手,新建煉金廠,將建築分為選廠與煉場。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當年風光無限的礦業逐漸沒落,1987年結束運作由台電接手管理。


山城美館:昔日水湳洞第一戲院,今日的藝術家孕育所 (15分鐘)

山城美館 by.新北觀旅網
山城美館 by.新北觀旅網

前身是水湳洞的第一戲院,建於1930年代,歷史比九份昇平戲院還早,卻因為礦業沒落而廢棄,後來一群在地藝術家進駐經營,打造為地方美術館,注入新的生活美學。
山城美館曾為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的全泥式浮游選礦場,光復後變成台金公司的員工居所,因台金公司倒閉後就開始荒廢至2009年;經過新北市觀光旅遊局整修,現由山城美館承租,是由水湳洞年輕一輩的藝術家組成的地方美術館,各自擅長不同的領域,如木雕、繪畫、金工、建築設計,定期做藝術展覽,讓這個舊建築又重獲新生。
從山城美館食堂陽台望出三大美景:陰陽海、獅頭嶼、十三遺址,另外還可以清晰可見黃金瀑布跟廢煙道。

山城美館 by.臉書
山城美館 by.臉書

駐山藝術家體驗-地景版畫拓印:文化藝術體驗:流動今日-礦業地景印象拓印 (1小時)

山城遇見美,創作本就是對一個地方、自己感動的真實描述。版畫對於大家來說除了兒時的美術課,到了長大可以說是第一次的重新接觸。拿到版畫與刻刀,一時之間都不知從何開始。不過一旦開始構圖,每位藝術創作者都展現了各自獨特的風格。美館以鑛山植物、地景和人文為主題,希望大朋友、小朋友除了學習版畫技巧,同時有更多方式了解金瓜石與水湳洞這塊土地。


山城食堂:餐食特色:礦山故事入菜、蔬食料理 (1小時)

為昔日的礦工食堂,經過巧思改建成現 在的山城食堂。以礦山故事入菜、蔬食料理為主,提供一個舒適享用餐點、品味山城的好去處。來到這邊絕不可以錯過以台灣本土的九號黃豆,搭配基隆山地湧泉水的手工豆漿,除了口中香醇的豆香滋味,也讓我們用不同層次認識一份來自在地的脈動。


舊草嶺鐵道自行車道:台灣重要的歷史建築百景 (1小時)

舊草嶺自行車道
舊草嶺自行車道

景點特色:來往宜蘭縣頭城鎮與新北市貢寮區之間、曾為東南亞最長的鐵路隧道。舊草嶺環線騎讀活動,行跨新北和宜蘭兩個縣市,在隧道裡面還立個牌子標示新北和宜蘭的分界線。當你騎出隧道,代表人已經來到宜蘭的頭城鎮。沿途舒服涼爽,進入隧道體感溫度立即下降,感覺就像進入冷氣房一樣。出隧道後繼續騎,來到石城觀景區,在這裡眺望前方,海面上那座島,就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龜山島」。

舊草嶺自行車道
舊草嶺自行車道

馬崗石頭屋、馬崗街11、12號民宅:馬崗漁村|台灣極東漁村,百年石頭屋聚落 (20分鐘)

馬崗石頭屋
馬崗石頭屋

東北角海岸類型的石頭厝,以卯澳、馬崗為代表,即便兩地僅相距約一公里,但建築外觀上仍有一些差別,保存的狀況也不盡相同。東北角石頭屋建築是百年來延續的文化,馬崗漁村這個海岸邊聚落,特色是先民運用智慧與火山地形的石材產生「人與自然的互動」,拓墾的老祖先面對冬天冷冽的東北季風、夏天常有的強烈颱風,在這類無情風雨下發展出了適地性建築。
鄰居、親戚利用彼此換工方式,相互協助至海邊挑選石材,聘請匠師將隨手可得的海岸砂岩打石,然後採用砌石、疊石頭工法蓋屋,他們以雜木、竹,或是以福州杉為樑,上覆蓋茅草,就成了東北角的特色建築。


馬崗海女導覽:馬崗海女|聆聽來自大海的恩賜,隱藏的海職人 (40分鐘)

海女文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的無形文化財。海女文化屬於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在韓國與日本皆曾經將海女文化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台灣貢寮馬崗、卯澳的海女和海男文化,之所以需要受保護,並不單純因為這個古老行業目前已經逐漸凋寧,而是海女、海男的傳統知識是一種永續的生活方式。
每一位在地的海女、海男,一定都熟知海洋、潮汐;季風、海洋生態,他們懂得在不同季節,利用所謂站山、藏水的方式,採集不一樣的植物或動物,並且遵守海洋禁忌與採集倫理,不可過度捕抓,這精神與技法才是要傳承的,而現在在政府及地方組織的推動下,也慢慢越來越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加入海女的行列。(文化工作團隊:曙旅文化工作室、新北市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


石花凍飲體驗:石花凍的秘密|經歷七曬七洗,由紅轉白的自然奧秘 (30分鐘)

曙。旅 by.臉書
曙。旅 by.臉書

東北角一帶常見到石花菜、石花凍的招牌,但那到底是什麼?你一定也會好奇,明明是寫「菜」,卻不是長在土裡,還帶著海味,這樣的東西到底又要怎麼吃?石花凍是從石花菜來的嗎?要怎麼煮?
石花菜在東北角一帶經濟價值很高的藻類,盛產期約在3-5月,屬於夏季海物。整個初夏的漁村地板幾乎被石花菜佔滿滿,成為東北角漁村季節限定的特殊地景。當然石花菜除了煮成石花凍,是夏季的消暑聖品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可能性,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

曙。旅 by.臉書
曙。旅 by.臉書

餐食

早餐

緩慢九宮格朝食

午餐

山城食堂

晚餐

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