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程規劃
主題介紹 —
西元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逐漸奠定了現今臺北成為經濟政治中心的基礎。值此期間,英國商人陶德自福建安溪引進烏龍茶苗,於北臺灣的丘陵大量推廣種植,新北市的石碇、坪林、深坑等地,都是至今仍維持一定規模的重要產區。這一帶所種植的烏龍茶葉,品質極好,透過萎凋、發酵、殺菁等過程,產出了具備一定韻味,但品質不甚穩定的「毛茶」。接著這些毛茶便會順著溪水順流而下,沿著景美溪匯入淡水河,運送到茶行林立的大稻埕。
當時候的大稻埕是臺北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大量的茶葉、布匹等商品在此做最後的加工及包裝,並從淡水港出口。茶商也在此將產地購買的毛茶進行最後「精製」的加工,包含焙火、揀選等過程。最後以「Formosa Oolong tea」的品牌銷往世界,以美國市場為出口的大宗,自此打響了臺灣茶在國際間的地位。
而在南糖北茶的年代裡,北臺灣的茶產業藉地利之便順著淡水河出口。但其他區域的產業則多仰賴鐵路的運輸,例如糖業、林業等原物料的運輸。「鐵路」在臺灣產業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或許這些產業隨著時代演進、科學的進步而逐漸式微,但百年的發展中,替臺灣各地留下了珍貴的鐵道資源。
透過單一產業從產地到出口的生產過程,延伸到時代背景下的貿易發展,最後連結貿易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鐵路運輸,逐步解析臺灣百年貿易的產業發展。

坪林是北臺灣重要的茶葉產區,也是文山包種茶的故鄉,坪林老街更是早年途經台九線上遊客必訪的熱門景點。隨著雪山隧道通車,曾經熙來攘往的小鎮慢慢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不過,這些年陸續有返鄉的學子與移居的青年進駐,透過彼此之間串連起來的力量,重新替這座小鎮妝點屬於它獨有的文化特色。

透過茶園一系列的感官體驗,從葉形的辨別、採摘的時機到發酵、殺菁的過程。步驟講究的毛茶製作,牽動著茶葉入喉的香氣韻味。

離開產地,接著前往將茶葉推廣到世界的大稻埕,重溫十九世紀的繁華舊夢。傳承百年,至今仍保留老茶廠百年樣貌的「有記名茶」,將各處蒐購來的毛茶進行精製的過程,除了大幅提升茶葉品質,更使茶葉入口的喉韻與香氣達到更高的層次。

大稻埕在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後,迅速崛起成北臺灣最大的貿易集散中心,各式布匹、茶葉等貨品在大稻埕進行出口的加工及包裝。隨著一艘艘的紅頭船駛向淡水港銷往世界,大稻埕的洋樓也一幢一幢的興起。
提到製糖產業,多半的印象都是中南部的糖廠,但其實在萬華也有一個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製糖所」,現為臺北市文化局所管轄的「糖廍文化園區」。
自清朝中葉開始,萬華的私人糖廍就極為盛行;日治時期開始收購、整併經營。而臺北製糖所也是桃園以北唯一的製糖所。

而臺灣百年貿易的發展史中,除了茶產業以外,其他像是樟腦、糖業等,皆是臺灣歷史上重要的出口品。這些成品的原料如林木、甘蔗等,皆需透過鐵路運送才得以加工製成。「鐵路」在這百年貿易發展史中,成為了舉足輕重的重要工具。而位於臺北火車站旁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內,展示了大量鐵路發展歷程中的鐵道文化元素。透過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窺鐵道建設的歷程與產業發展間的關係。